■特写
寻找任圣杰 “活地图”作用关键
昨日,随大队人马上山运送任圣杰遗体的还有16位“活地图”,他们就是当地南门村委会的村民。他们是向导,在寻找任圣杰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在3000余人的搜救队伍中,60多人是南门村委会的村民,年龄从24岁到62岁不等。昨日,南门村委会的杨润良主任说,就在前日下午4点30分左右,任圣杰的父母来到了村委会,“用塑料纸包着一包钱,硬是要塞给我,但是我们不要,这是社会责任,我们老百姓该做的,何况他们的儿子已经走了。”
杨主任说,从14日晚上11点得知任圣杰失踪的消息后,村民便在政府的组织下接下了搜救任务。“当时小任的家人也找到我们,叫我们帮忙,社会义务,该做!”当晚11点45分,他便组织了7名村民志愿者上山搜救,当时苍山在下大雨,情况很糟,村民只好撤回。第二天,又组织了15人上山,但又因恶劣条件搜救无果,他们在13天中增派了200多人次做向导进行搜救。
杨润良昨日下午刚下山,双眼通红,他已经连续做了六天向导。发现任圣杰,他和村民杨福林都有功劳。25日,作为机动组的杨润良再次上山,沿着3200米的地方,他带着消防队员等向上攀爬,从洗马塘出发,经马龙峰处,他沿着一条小路上山,在玉局峰处,有一条河,再向前走,在一片小草坪处,他发现了一根登山拐杖,“估计是小任留下来的。”顺着拐杖的地方,杨润良从东侧向北侧走,发现一个断崖,断崖旁是一棵枯树。
地势非常险要,杨润良和正向西侧走来的杨福林随手拽着旁边的细竹,一点点顺着崖壁滑下去,在离枯树20米的断崖边,两人发现了一小片非常茂密的竹林,竹林旁有一潭水,而一个年轻人就仰躺在一片竹子下。“我当时就叫起来,找到了找到了!”随后,民兵排长何亚益听到呼声赶上前,大队人马也随后赶到。
找到了任圣杰,两人松了一口气,他们认为:“总算没有辜负向导这个称号,只可惜我们还是来晚了,真的太遗憾了!”25日随大部队下山后,杨润良和杨福林再次加入了运送遗体的队伍。昨日下山时他们已全身透湿,但仍然表示:一定要负责到最后,让他的父母安心。
这支特殊的搜救队伍中,还有一位62岁的“活地图”,他叫杨寿。昨日下午3点多,老人刚从3000多米的山上下来,老人瘦小,这是他第四次主动加入到搜救队伍做向导。“就是尽义务。”他一直不停说着这句话。
■专家分析
“路线偏装备少地势险
都应和这次意外有关”
张剑平是大理州登山协会的副会长,多次爬过苍山,也经常组织人爬苍山。此次搜救中,他和几名户外登山者也加入了进来,从十几天的搜救过程中,他认为任圣杰年轻生命的逝去“实在是太遗憾,太不应该了”。一些户外运动者认为,这个地方比哈巴雪山等都险,气候多变且垂直变化显著,有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说法。
张剑平认为,户外登山者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上山,他从任圣杰的行走路线、随身穿着、携带物以及遇险后的自救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析:
1 他的包中只装了一把伞
张剑平认为,小任上去时只装了一把伞,其实连伞都不应该带,而应该携带雨衣或普通的塑料布之类的东西,这样既方便也轻便,能搭一个简易帐篷,能避雨。除了必要的雨衣等,还应该带灯光类的东西。
对于一些专业的攀登者,甚至只用具备刀、绳子和野外生存知识三样东西,遇险时也能自救。
2 他一人出行服装单薄
张剑平认为,任圣杰如果野外生存知识比较丰富,也是可以单独行走的,没有经验肯定不行。登苍山应该有3至5人同行,因为苍山有许多不知名的路,连当地老百姓都没有走过。
从小任的穿着上看,也明显不具备一个攀登者的条件。苍山气候变化无常,尤其是到了3000米以上的高度更是如此,让人觉得很恐惧,让人无助和渺茫。所以,如果仅是一件单薄的衣裤是抵挡不了寒冷的。
3 他走的是别人没走过的路
张剑平说,根据他的经验,一般登山者在登山前都要充分了解所登山峰的地势条件,而且一般所走的路线都是走别人走过的路,除非对山体了如指掌,一般不提倡冒险。
本地人走苍山时,走了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都会怕,因为苍山的特点是看着近走着远,听着人讲话却看不见人。
张剑平认为,小任遇难的地点在断崖处,很难被发现,这种情况下,他可以利用身边的那把伞,撑开后挂到高处或显眼处,想办法让人能看到这个信号。一般来讲,有经验的登山者可以用反光的东西如罐头瓶盖、钥匙等物件,等太阳出来时打信号,让搜救者能够在白天或晚上看得到。也可以用放大镜或眼镜,点燃腐烂的植物或绵纸。如果碰上阴雨天,仍是可以想办法生火发信号,如悬崖底下、岩洞内。
■倡导
户外运动者应备案
张剑平建议,政府应该成立一个专业的救援队,对核心区和旅游重点区域的人流等进行监控,配备专业的营救设施和仪器,对一些专业的数据、营救方案、营救线路等做一些比较系统的备案。
张剑平说,在前几年,他们登山协会一般都建议来自省内或省外的登山者在登苍山前,到协会或苍山管理局备个案,这样可以在出现意外时及时得到解救。
本报记者 邓建华
上一页